汽车喷油器

 喷射精度和高效的发动机性能

类型和工作原理 柴油喷射器是现代柴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核心。其主要作用是将高压柴油雾化到燃烧室,形成均匀的细小液滴,从而促进与热压缩空气的有效混合。精确且可控的喷射过程有助于优化发动机性能、减少污染物排放并提高燃油经济性。柴油喷射器技术种类繁多,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设计、控制和应用特性。柴油喷射器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:喷嘴支架:一个钢块,用于将燃油从高压管路引导至内部压力室;针阀(或喷油针):一个锥形活塞,在静止状态下密封喷嘴的出油孔;弹簧:一种力,使阀门保持关闭状态,直到燃油压力超过开启阀门所需的阈值;喷嘴:一个穿孔的部件,上面有一个或多个孔,燃油以极高的压力喷出;压电线圈或晶体:一种执行器,在接收到电信号后,允许或阻止阀门打开。回油管接头:密封喷油器,并将多余的燃油抽出用于内部润滑,然后返回油箱。在每个发动机循环中,柴油泵产生的压力范围为 100 至 2,000 bar。当加压燃油到达喷嘴座并克服弹簧力时,针阀上升,燃油通过喷嘴孔释放。当压力释放时,弹簧将针阀推回其密封座,从而中断燃油流动。电磁(螺线管)喷油器 电磁喷油器是上一代柴油发动机中最常见的喷油器。其电磁铁由一圈铜线组成,当电流通过时会产生磁场。该磁场克服弹簧力并提升针阀,从而启动喷射。特性:开启/关闭时间:约 1 毫秒,足以完成单次喷射。控制:由指令单元 (ECU) 通过可变宽度电脉冲 (PWM) 进行管理。优点:价格适中、坚固耐用,易于集成到机电系统中。局限性:响应速度比压电式慢;对于非常短的喷射,压力和数量控制不太精确。这些喷油器通常用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共轨喷射系统,其中轨道压力很高,但ECU尚不需要极短的脉冲或单个循环中的多次喷射。压电喷油器压电喷油器代表了柴油喷射技术的最先进发展。它们使用压电晶体代替线圈,当施加电脉冲时,压电晶体会立即变形并将力直接传递到针头。特点:响应速度:十分之一毫秒,允许在单个循环中执行多次喷射事件(预喷射、主喷射和后喷射)。精度:燃油量控制极其精确,优化燃烧并减少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。复杂性和成本:更昂贵,需要ECU中的特定电子电路和精心的热管理。应用:高效、低排放柴油发动机(欧6及以上)、高性能涡轮增压柴油机。压电喷油器能够控制非常短的喷射序列,从而使燃烧平稳、降低发动机噪音并提高听觉舒适度。机械喷油器和泵喷油器系统在共轨普及之前,柴油机系统将机械喷油器与分配泵或单体泵结合使用:转子泵(分配器):泵产生高压,并使用内部转子按顺序将其分配给每个喷油器。倒置泵(单体喷油器):每个气缸都有一个直接集成在喷油器上的高压泵。压力在每个单元中局部产生。泵喷油器单元:结构紧凑,能够达到中等压力(最高 900 bar)。优点:无需高压管道,减少密封件和泄漏点的数量。缺点:重量大、机械复杂、噪音大;喷射控制不如共轨灵活。尽管泵喷油器系统目前在乘用车中已过时,但由于其简单且对低质量燃料的耐受性,仍在工业应用和重型机械中使用。共轨系统 共轨系统在21世纪初彻底改变了柴油喷射系统。其架构将压力产生与燃油计量分离:共轨(简称“油轨”):蓄压管,为所有气缸维持恒定的高压燃油(最高可达2,500 bar)。独立高压泵:提升油轨压力。电磁阀或压电式喷油器:分别从油轨接收加压燃油,并在ECU的直接控制下进行计量。优点:喷射压力和发动机转速无关。每个循环可进行多次精细喷射:提高效率,降低噪音和污染物排放。灵活性:自动适应负载和温度条件。共轨系统如今已成为汽车柴油发动机的标准配置,实现了燃油经济性、性能和环保合规性的最佳结合。维护和常见故障:喷油器的状况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:针阀/喷嘴堵塞或磨损:会导致动力损失、抖动和冒黑烟。内部或外部泄漏:油耗高,冷启动困难。电气故障(电磁阀烧毁或压电晶体损坏):一个或多个气缸的同步故障和喷射损失。燃油污染:沉积物和水会损坏内部组件。共轨时代(1997 年至今)共轨将压力产生与计量分离,彻底改变了柴油喷射:20 世纪 90 年代末:使用博世 CP1 和 CP2 泵,CR 达到 140-160 MPa,允许每个循环进行双喷射。第二代:增压压力为 180-200 MPa,采用三相策略(预喷射、主喷射和后喷射)来处理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。第三代:响应时间为 0.1 毫秒的压电执行器,可实现多达五次精细喷射和卓越的雾化效果。第四代:压力高达 250 MPa,喷油器内部液压增压,改进了热峰值控制,并实现了超低排放 [^10]。当前的 CR 系统符合欧 6 和未来的法规,可优化燃油消耗、降低噪音,并通过涡轮增压器实现小型化。